close


大一參加的社團叫北極星詩社,
絕大多數成員是醫學系的同學和學長,
外系的只有護理系的我、蘿蔔學姐和牙醫系的孟學。

那時候18歲的我社會面就已經跟現在一樣活潑愛玩,
卻一直跟社團同學有種莫名的距離感。
他們沒有特別排斥我也沒有刻意接納我,
自然呈現的狀態就是彼此隔著某種說不出的膜相處。

最近開始迷冰淇淋部落格,欣賞表述技巧和安那其傾向,
也饒富興味地推論版主選擇某些議題背後的意義;
昨天發現『格主』是醫三的小朋友,
剎時間突然理解當年社團裡那張無形的膜是什麼。

28歲的我才懂得那些層面、那種論述方式、那種作法,以及背後的種種可能,
我想,當年我和我的詩社同學之間,有整‧整‧十‧年的距離,難怪有隔閡。
不過我也很慶幸那時候沒有勉強自己跟他們做朋友,
因為他們是數量、藝文興趣、思考和表述能力的強勢,
一旦勉強絕對會產生明顯的高低主從區別。
配合配合再配合。就像我和某些國軍朋友的相處一樣。
當相對強勢的對方本身和環境融為一體,
妄想融入的人就會被推到車輪下當異鄉人,
必須如履薄冰努力學習陌生的觀念行為,才不至被碾壓過去。

過10年等我38歲的時候再回頭看現在,
一定會又恍然大悟重新看懂些什麼、發現某些距離,
可18歲時安於當時的自己,28歲時還是一樣,
我並不想超車提早變聰明變睿智,也不強求理解或接受;
砍手砍腳滴著血把自己塞進某人恩准、認同的框架,這遊戲並不好玩。
跟速度、習慣、focal concern差不多的朋友舒服慵懶自然地做朋友,
大家一起笨一起起肖,這樣就夠了。

跟醫學系同學有十年差距,
跟軍職同學有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出入,
那也不過是大家不一樣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e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