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是我和熊都很喜歡的電影,
他喜歡裡面的進取精神,我喜歡電影拼貼技術和敘事手法。
每次看這部電影,都可以藉由阿甘的成長歷程來閱讀時勢遽變的美國歷史。
編劇和導演以他為筆墨描繪(劇組認知裡)美國精神的憨直單純,
深富娛樂性,拼貼流暢、層次分明,訴求野心也很強烈,風格極為獨特。

在這個電影裡,最喜歡的不是男主角,而是美麗的珍妮。
受到beatles的blond jenny這首歌影響,總覺得叫jenny的女孩都擁有垂肩金髮。
電影阿甘正傳(forest gump)裡的jenny就是擁有好嗓音和美麗外表的金髮女孩,
與正面勵志但單薄夢幻的男主角阿甘相比,珍妮對我而言更有意思。

為了寫jenny這個角色上網搜尋關於阿甘正傳的評論,
打算用阿甘作為沙拉盤底陪襯妝點的蘿美生菜,結果卻失望透頂。
交心得報告的高中生、用電影情節分析人物心理狀態的諮商者、
愛看電影寫小品文的年輕人或者是候選人的精神訓話,
全部把焦點集中在阿甘身上,
對原本單純討喜的角色拼命澆灑濃重調味料,再摻入揣測引伸的矯情意義,
『透過阿甘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了外在世界的險惡複雜與庸俗儈,
而更覺人性真誠的可貴』
『心無旁騖、專心一致』
『或許他並不聰明,但他卻總是有一股令人不可思議的堅持。』
『對於這個世界,比任何人都看得更清楚』
『弱勢者也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彷彿吃下過量使用味精的唐人街中菜,我像得了中國餐館症候群又渴又頭痛。
更誇張的是,為了敘說風起雲湧、氣氛詭譎的時代,
全片使用高度電影技術大量合成新影像和舊紀錄片,
阿甘的足跡因而遍及40、50年代美國重要事件現場;
他的人生際遇具有凸顯時代氛圍和社會價值觀的強烈目的性,
為配合時事而編寫鋪造,便於適時貼上合成影片或宣揚美國精神,
卻有人真以為他『奮鬥的傻勁』什麼什麼的為他創造『傳奇的一生』,
頭痛之餘,無言以對。
至於我心愛的珍妮,網路上的文章裡寫著:
『於Pub賣唱、加入黑豹黨、抗議支援越戰、吸毒』
『過著糜爛的生活,只是為了圓個「出名」的夢』
『誤入歧途,陷于絕望之中』
彷彿她存在只是作為黑暗的對照組,不斷傷阿甘的心,
墮落放蕩、漂泊無定,最後還落得罹患絕症(愛滋)的警世應報。

在網路上搜尋到中央大學林淇文所寫關於電影和毒品的文章,
文章主要分析毒品和電影和價值觀的關係,卻也提到珍妮這個角色。
『阿甘正傳傳達了九0年代美國主流社會價值觀對於六0年代知識份子嗑藥文化的負面觀點』
『代表六0年代激進知識份子的珍妮可憐一生漂泊,一度想自殺,最後還得了愛滋病而亡,無法與阿甘結合。觀眾並不知道她的行為其實反應六0年代對於個人、性別、社會、政治等方面追求自由解放的激進理想。六0年代的問題與嗑藥被隱隱地劃上一道等號,影片所不願碰觸的歷史成了嗑藥的問題,更與愛滋病連結在一起。嗑藥因此成了《阿甘正傳》裡唯一的壞事。人生或許像阿甘的名言所說的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吃到什麼口味,歷史或許就像片中的那片羽毛漂浮不定,但是若是你要享有阿甘的幸福與財富,別嗑藥。』
終於找到超越皮膚淺層的觀點,我高興極了,
馬上合理使用,並且把這樣的好東西作為原點,補個妝從頭開始。

對大部分人而言,電影是用來安慰、娛樂和勵志的,
既然這樣定位,電影角色善惡分明就不足為奇。
不需要理由,好人會一路好到底,遭受苦情對待逆來順受或奮發向上,
最後得到幸福結局、完成挑戰或創造光榮歷史。
這種平面角色和傳統故事可不是文革的樣板戲才有,
好萊塢的電影裡多到爆出來,就更不用提廣受喜愛的日本阿信了。
壞人比較多元一點,壞人可以是從頭壞到腳的壞胚子,
也可以是被基因和疾病弄壞或不堪受辱辭職轉業的好人;
使壞方式包括打壓、謀害、任性、浪費、刻薄等等,
更直接的還有想統治世界、想攻擊或取代主角的壞人,
有時候吸毒、性開放、沒頭路的人也可以算成反派角色。

可是,真實人生是這樣的嗎?
好人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好到令人鼻酸,壞人只差沒有在額頭刺青刺個壞字?

每個人性格裡都住著天使和惡魔,每種性格特質都有正面和負面的詮釋觀點,
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壞,
我們只是在心裡那個調色盤上不時填上些顏料,
然後靠需求--滿足的模式往前走。
珍妮是這樣的人物。

母親早逝,父親性騷擾和兇暴,
珍妮的家庭毫無溫暖,所以像鳥兒飛翔一樣,離家追尋自由。
但是她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由因而冷冽鋒利,屢屢傷人。
想要愛情,男友卻不顧其感受強行索性;想成名,幫雜誌拍攝裸照而被退學;
想當民謠歌手,卻只得到脫衣酒吧的裸體唱歌工作;
加入反戰團體並與領袖交往,卻被掌摑;
跟搖滾樂手交往,卻成為酒後被毆打的groopie;
珍妮以為離開家鄉就可以甩掉幼時的記憶,卻因病而回到根繫之處。
這個金髮女人勇敢伸出觸角尋找各種可能性,
對於政治和社會有所省思,對於自己的身體、愛情和生活有所主張,
卻被時代惡浪衝得遍體鱗傷。
當然,我知道她的際遇安排也具有功能性,
用來反襯男主角不可思議的性格和美國精神,
順便道德訓示,告訴大家吸毒、性開放、追星會很慘,
但是在當時朦寐不明的氣氛裡多方嘗試並實踐身體的主體性,
真該這樣用絕症或悲慘遭遇譴責嗎?
人真的有義務要樂觀友愛堅持積極奮鬥,走那條被走過幾億遍的主流康莊路嗎?
道德沙文和主流宰制偷偷藏在電影裡,觀眾順理成章接受暗示,
珍妮就變成樣板戲裡的壞人了。
不依循傳統適時跟深愛自己的好男人結婚,不安於平淡,不禁錮身體,
原來這些東西有時候也會讓人變成反派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efy 的頭像
    reefy

    Apogee

    ree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