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喉戰評審用演講比賽和說故事比賽的譬喻形容參賽者的詮釋,
認為理性、精準但情感表現不足,
突然動念想到這種譬喻也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像是寫東西和做人。
平常愛讀的部落格可大別為兩類,
一類是『天空‧約定的城邦』、『諸神的黃昏』、『太妃糖的無立足境』,
以及最近發現的『草莓起司蛋糕冰淇淋』,
版主都擁有清晰思緒,用犀利文筆當利刃精準剖開多數意見是非不明的盲點,
很爽快地大剌剌表達獨特的觀點,
我常在電腦前面讀到有種雪碧汽水當頭淋下來的感覺。
(如果不堅持去中國化不用成語,我想改說『醍醐灌頂』比較方便….)
另一類則是『女主人的沙龍』、『廢說廢話』,
和已改名『黃道吉日埋葬』的『成人童話書』。
這樣的部落格版主擁有特殊配備,他們的電腦鍵盤總是醮著深深的顏彩,
一按下去,就會隨機組合各種配色來揣摩文字後面的情緒,
波上網的每個字都有感情,串在一起讀讓人有種深夜徘徊的感覺,
夜風就涼涼地從螢幕裡吹出來,吹進毛孔、吹到心底。
這兩種部落格放在一起就像理性有秩序的演講比賽和深情生動的說故事比賽,
傳達的訊息不同、需要的能力不同,通常也反應個人思維特色的不同。
化約來說,演講比賽參賽者重視理性和有邏輯的表達,
說故事比賽參賽者則善於分送盈溢的情緒,
就好像每個人都有知性、理性和感性三面而各所偏好一樣,
有人在感性的情緒浪潮中起伏泅泳,也有人對任何事都要觀察清楚分析明白,
大家各自偏好和擅長的點明顯呈現,並逐漸傾斜。
When it comes to創作歌曲或詮釋歌曲,我覺得說故事的技巧比較重要,
因為情感配上音符與和弦那種娓娓道來的波紋真是打動人心,
連我這種三折肱成良醫、嚴格自律的人也不免會在歌曲裡怔忡出神、思緒迴繞。
但是像Imagine這樣傳達理念的歌曲似乎也不在少數,
李宗盛寫的『夢醒時分』現在回憶起來根本像是拿薇薇夫人專欄譜成歌曲唱。
說來說去總歸是個人偏好,約翰藍儂演唱烏托邦也賣,
李宗盛把讀者問題放主歌薇薇夫人解答放副歌也賣,
商業作品只要有市場就是好東西,部落格版主寫得爽讀者天天逛就是好部落格,
管他說故事還是演講。
話說回來,我這裡算怎樣的部落格呢?
2004年開始把自己寫的東西放在網路上,中間漂流過很多地方,
全盛期個人擁有四個以上的個人發表空間,
有愛情文字、生活記錄、簡單時事評論、爛得要死影評和書評,
甚至還有奈米份量的法律論述,可照管一堆空間實在累,
最後全部都收到這裡,當作文字和相片的三鐵共構。
換言之,這地方是我放置所有文字和相片的多元平台,
所有我家相機拍的我家鍵盤打的,通通都貼這裡,
只作最基礎的分類,寫完之後只管貼,
讀者(如果真有這種傳說中珍貴的獨角獸存在)就去翻自己偏好的類別。
所以分類特別多,有時候貼出遊相片有時候貼論文,
高興就寫英文日文台語,非常隨性。
而且我並不刻意經營部落格,想來就來、有緣就來,
也不會研判讀者(如果真有這種傳說中珍貴的獨角獸存在)喜好供餐;
簡單來說,這裡沒有菜單,有時演講辯論有時講故事,
更多時候是一個懶惰研究生和安那其撿事做的喃喃自語。
ㄟ,那是不是均衡發展、雙才兼具啊?讓我自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