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時,媽媽的朋友某阿姨從美國回台省親,
在米國長大的小姊弟也跟著一起回來,因為年齡相仿,
所以我、呈呈和那兩位小朋友很快打成一片。
兩位愛玩的媽媽帶著4個小孩到舞廳(相當於現在的pub),
音量驚人的音響播放著英文的迪斯可舞曲。
我問小姊姊是否聽得懂歌詞,
小姊姊說聽得懂但是都是些沒意義或愛來愛去的歌詞,她不想聽。
小姊姊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台灣有一堆小朋友從小就被父母送去學英文(美語),我也不例外,
只要有英文出現,不論聽的看的說的寫的都會全力以赴去學習,
也因此衍生看電影學英文、聽音樂學英文等名目,
音樂和電影都只是讓英文學習比較不那麼枯燥的工具,
他們本身並不是焦點,英文才是。
然而母語是英文的人不需要遇到英語就拼命去學,
可以篩選內容決定接收與否,
這是早早被扔進英文補習班、
從各種管道拼命吸收美國文化的我完全不能想像的。
我從來沒想過原來遇到英文的東西可以不喜歡或懶得接收。
現在想來覺得小姊姊真是幸福,在主流文化中使用強勢語言,
至少在文化認同和語言學習上比較輕鬆,
也覺得小時候學英文心態果然多有偏差,
過於放大語言學習的象徵意義。
語言不過是媒介,內容才是重點,
英文學了就學了,不必上綱上限,
學得好理解多一點,但不喜歡的不認同的還是沒必要強迫吸收,
不然以形害意就失去文化交流和溝通的原意了。
所以,我從來都不玩看電影學英文、聽音樂學英文的遊戲,
電影和音樂在我心中的重要性遠高於語言,
語言只是幫我更瞭解電影內和音樂內涵的工具。
而且,英文學不好....
那就改學西文也不錯,西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改學日文也很讚,日文的徘句音律美到催淚。
改學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或British English也很有意思。
- Sep 07 Thu 2006 11:46
語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