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學六年級時,媽媽的朋友某阿姨從美國回台省親,
在米國長大的小姊弟也跟著一起回來,因為年齡相仿,
所以我、呈呈和那兩位小朋友很快打成一片。

兩位愛玩的媽媽帶著4個小孩到舞廳(相當於現在的pub),
音量驚人的音響播放著英文的迪斯可舞曲。
我問小姊姊是否聽得懂歌詞,
小姊姊說聽得懂但是都是些沒意義或愛來愛去的歌詞,她不想聽。

小姊姊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台灣有一堆小朋友從小就被父母送去學英文(美語),我也不例外,
只要有英文出現,不論聽的看的說的寫的都會全力以赴去學習,
也因此衍生看電影學英文、聽音樂學英文等名目,
音樂和電影都只是讓英文學習比較不那麼枯燥的工具,
他們本身並不是焦點,英文才是。
然而母語是英文的人不需要遇到英語就拼命去學,
可以篩選內容決定接收與否,
這是早早被扔進英文補習班、
從各種管道拼命吸收美國文化的我完全不能想像的。
我從來沒想過原來遇到英文的東西可以不喜歡或懶得接收。

現在想來覺得小姊姊真是幸福,在主流文化中使用強勢語言,
至少在文化認同和語言學習上比較輕鬆,
也覺得小時候學英文心態果然多有偏差,
過於放大語言學習的象徵意義。
語言不過是媒介,內容才是重點,
英文學了就學了,不必上綱上限,
學得好理解多一點,但不喜歡的不認同的還是沒必要強迫吸收,
不然以形害意就失去文化交流和溝通的原意了。

所以,我從來都不玩看電影學英文、聽音樂學英文的遊戲,
電影和音樂在我心中的重要性遠高於語言,
語言只是幫我更瞭解電影內和音樂內涵的工具。
而且,英文學不好....
那就改學西文也不錯,西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改學日文也很讚,日文的徘句音律美到催淚。
改學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或British English也很有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e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