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文碼頭將落成 舢舨棧橋等設施已完工
天德宮位在行水區 視為違建
老漁民拿出年金改建 貨車帶著跑

{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台北市劍潭邊三腳渡,一群七旬多的老漁民在基隆河邊的棚下,討論起耗資1200萬元、即落成的的親水公園與人文碼頭;
文化局長廖咸浩仔細打量著龍舟工坊裡阿正老師傅的造船技藝,一面嘖嘖稱奇。
阿正老師傅日前才完成高雄市政府訂購的龍舟,是市長謝長廷接閣揆前打算在元宵贈予加拿大溫哥華當城市外交用的,打造出數百精緻木舢舨與龍舟的他,嘴裡嚷著:「國寶個屁,有錢最實際,漁民少了,現在人也都買玻璃纖維製的,沒路用啦!」
話雖這樣說,阿正老師傅與老漁民仍十分開心三腳渡有了新面貌,施工一年的工程碼頭,已完成7座舢舨棧橋、龍舟看台、龍舟工坊、紅蟲寮、魚頭鐵橋,全台罕見的親水人文設施,串起在地文化氣息。
此外,沿著基隆河畔修築350公尺長的自行車道,可以鐵馬沿著淡水河流域,自在悠遊於關渡、景美之間。
隨著自行車道啟用,三腳渡的可親性提升,廖咸浩對著漁民期許這裡成為藍色公路的停泊港口。
緊鄰岸邊的天德宮,由老漁民們所籌建,裡頭供著數10尊漁民撈回的落難神明,但位在行水區老被視為違建開拆。
前一陣子老漁民拿出「老人年金」籌資,與藝術家們合作改建為台灣首座「行動廟」,鐵雕龍柱與裝置彩繪讓天德宮變成三腳渡的新地標。
他們還當場示範用拖拉庫吊起行動廟給官員開眼界。
這裡是台北市最後一座活的河港碼頭,也將是藍色公路首座峻工的舢舨碼頭,上百年來三腳渡的岸邊人家,從撈蛤蜆、洗衣煮飯到飲水,幾乎以河為生,直到40年前,岸邊漁民仍下水撈蛤。
20年前,蛤蜆開始隨著水質惡化消失,漁民開始搭著舢舨抓紅蟲賣給養鰻商人,隨著紅蟲也已消失,當年的小伙子全已髮白,碼頭只剩14台舢舨,老漁夫說:「就放在旁邊喘啦!」

【2005-01-27/聯合報/C3版/大台北生活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efy 的頭像
    reefy

    Apogee

    ree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